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公元36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莫高窟的创建者据传是一位名叫乐僔的禅僧,他在一次修行中看到金光闪耀,如同现出了万佛,于是便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人在此继续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十个朝代,连续建造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隋唐时期,莫高窟达到了鼎盛,洞窟数量大幅增加,规模宏大,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壁画、彩塑等,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
莫高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圣地,也是艺术史上的瑰宝。现存的735个洞窟中,有487个位于南区,主要用于礼佛活动,每个洞窟都保存有塑像和壁画;北区则有248个洞窟,主要用于僧人坐禅修行、居住和瘗埋葬。莫高窟的壁画总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彩塑数量近4000尊,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审美观念。
20世纪20年代,莫高窟曾遭到人为破坏,如哥萨克士兵在洞中生火做饭,甚至刮走了壁画上的金箔。此外,莫高窟还经历了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但始终得到了保护和修复。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莫高窟不仅是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也是学者研究的宝库。敦煌研究院负责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努力保护这一人类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