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意想造型观。这一理念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既要追求对客观现实的模仿,又要有所超越,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意境。具体来说,“似”指的是艺术创作源于客观现实,是对现实的再现;“不似”则是指绘画应该与客观现实拉开距离,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和想象,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追求,即通过对“意”的追求,达到意境的升华。在中国人的心中,宇宙是无极无名、无法用感官把握的,人们只能通过心灵的静观来领略宇宙的本源,依靠内心的感悟来把握这个世界。因此,中国绘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和观照。
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理念。他认为,绘画作品如果过于追求形似,就会显得媚俗;而如果完全脱离现实,则显得欺世。绘画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对现实的尊重,又要有艺术的创造和超越。
在实际创作中,画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表现,而不必束缚于形象的逼真和事物的外在表象,来体现作品的内在精神。这种重神的表现,使得中国画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因此,“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重要理念,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绘画在追求艺术表现力和意境升华方面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