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后者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心主义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社会意识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而社会存在则是由社会意识所决定和塑造的。
主观意志决定历史:
该观点强调个人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超人”的诞生是历史变迁的关键,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人类历史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外化产物。
否认客观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规律可循。
否认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否认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反,它往往强调个别英雄人物或统治者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非科学性和辩护性:
由于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然而,在历史上,它也曾经作为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思想工具,反对保守主义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历史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总的来说,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历史观,它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但最终被历史唯物主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