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系统加工版的编程步骤如下:
分析零件图样和工艺要求
彻底理解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根据零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如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数值计算
根据零件图样几何尺寸,计算零件轮廓数据,或根据零件图样和走刀路线,计算刀具中心(或刀尖)运行轨迹数据。
编写加工程序单
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之后,根据已确定的加工方案及数值计算获得的数据,按照数控系统要求的程序格式和代码格式编写加工程序。
制作控制介质,输入程序信息
程序单完成后,可以通过CNC机床的操作面板直接在EDIT方式下将程序信息键入CNC系统程序存储器中,也可以将程序单制作成或转移至某种控制介质上(如穿孔带、磁带、磁盘等),然后利用相应的输入装置将程序信息输入到CNC系统程序存储器中。
程序检验
编制好的程序,在正式用于生产加工前,必须进行程序运行检查。在某些情况下,还需做零件试加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程序进行修改和调整,反复进行多次,直到获得完全满足加工要求的程序为止。
程序输入
在早期的数控机床上,通常配备光电读带机作为加工程序输入设备。近年来,许多数控机床采用磁盘、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各种与计算机通用的程序输入方式,实现加工程序的输入。
程序执行
将编写好的加工程序上传到数控机床,启动数控机床,按照程序进行加工操作。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监控加工状态和质量,及时调整切削参数和刀具,确保加工的准确性和质量。
检查加工结果
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查,确保加工结果符合要求。可以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尺寸检测,比对加工结果与CAD图纸的差异。
建议
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根据所使用的数控系统和机床,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如G代码、M代码)和编程工具(如CAD软件)。
优化加工路径:合理选择走刀路线,尽量缩短走刀路线,减少空走刀行程,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加工过程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反复检查和调试:在正式加工前,务必进行多次程序检查和试加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持续学习和实践:数控编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编程人员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编程技能。